当前位置:首页 > 电视 > 中国传统相声集锦
中国传统相声集锦

中国传统相声集锦

  • 导演

    郑吉平

  • 主演

  • 类型

    戏曲

    地区

    中国大陆

  • 年代

    1996

    语言

    国语

  • 状态

    高清版

    观点

    48

剧情介绍

不2015年,有着“江南旗”之称的相声宝字辈演员张永熙在南京去世,早在1997年天津录制的《中国传统相声集锦》第二卷中,就有张永熙和赵世忠合作的9段相声。集锦从1996年开始录制,当时担任制片人的郑吉平说,那是一项“抢救”工程——精彩的传统相声段子以及还能原汁原味演出的老演员老艺人,“现在大家熟悉的《武坠子》《口吐莲花》等当时反而属于‘新鲜活儿’。更不用说《反七口》这类段子,差点导致录制工作夭折。”
  著名相声演员刘俊杰当时担任策划:“当时我这样的‘年轻相声演员’,根本不知张永熙、高笑林等是谁。”两年的录像工作,为观众和相声后学们留下了珍贵的传统相声资料和范本,也让传统相声在天津得以复出。
  在晚会相声“虚火”中的抢救工程
  1996年,大家都在听什么相声?央视春节晚会上,马季、刘伟的《老少乐》,冯巩、牛群的《明天会更好》,姜昆、戴志诚和三地球迷合演《其实你不懂我的心》以及王平、唐杰忠、王谦祥、李增瑞、常贵田、王培元的《一样不一样》,三段大活儿、一众硬磕的演员不及赵丽蓉的《打工奇遇》还流传至今。此时,《五官争功》《虎口遐想》《电梯奇遇》等已过去经年了。在电台,播放大量的晚会小品录音的同时,相声节目当时还是以马季、姜昆等“十大笑星”为主的新相声——歌颂或讽刺。所谓传统相声,只有侯宝林、刘宝瑞的一些节目,马三立的作品则“新”“旧”参半。至于舞台相声,也是众多笑星走穴演出,电视屏幕里只是录播相声,掌声、笑声都很假。和越来越火爆的小品相比,当时的相声已经可以说是“虚火”了。
  此时,原先在天津广播电台文艺部戏曲组的编辑郑吉平,被调到天津音像馆广电艺术开发中心工作,作为资深戏曲节目编辑,他已成功地策划了多次传统京剧专场的演出。就在此时,他将目光定格在传统相声上。“当时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一说,但是一个契机是中央有关于挖掘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指示精神。”以京剧为例,从1977年后,近十年间一大批传统节目和老演员复出,带给了京剧艺术再一次的青春迸发。在天津,相声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。传统相声一词,现在普遍认为其来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北京有过两次整理传统节目的工作。那时,马三立曾在天津电台录制了一批像《黄鹤楼》这类“无关痛痒”的传统节目。1961年左右,天津的首届津门曲荟及一次传统相声节目汇演,马三立、赵佩茹等老演员的表演引起了轰动,让完全唱新演新的曲艺舞台多了一抹传统的色彩——上世纪80年代,侯宝林直言“传统相声根在天津”。1996年5月开始,天津广播电视学会、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开发中心开始联合录制《中国传统相声集锦》。“北京发源,天津发祥。过去,99%的相声演员都‘出在’天津。”前49集主要约请的是天津的相声演员,由刘俊杰以及金文声提供参考名单。当时天津相声中坚力量马志明与黄族民、李伯祥与杜国芝、苏文茂和王佩元、魏文亮和张永久等固定“搭子”等都享名已久,功底深厚传统活儿数量可观,民间散落的退休演员、老艺人也不胜枚举。“不少人几乎已经快被观众们遗忘,比如田立禾、于宝林、冯宝华。”郑吉平记得拜访于宝林时,“老人家的厕所里堆满了蜂窝煤。”天津老百姓已经普遍使用煤气,于宝林虽然也用上了煤气炉子,但老人说“能省就省一些”。
  录像的地点在音像馆的小剧场,舞台上大红的背幕上挂着一把大扇子、舞台一角悬上一盏宫灯、下场门摆着一盆绿植,铺着紫红绒布的桌子扇子、醒木、白手绢按照旧规矩放好。“小剧场能容纳200来人。”刘俊杰说,这些传统节目对于青年相声演员和曲校学生来说,无疑是一次难得且最直观的观摩学习机会,其他观众是一些相声爱好者。之前,天津曲艺团的相声队一直“难敌”鼓曲队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鼓曲艺术家们早已恢复《子期听琴》《黛玉焚稿》《剑阁闻铃》等一大批传统曲目,而相声的演出,新老作品的比例在七三分,相声观众流失。这次录制传统相声,有些老演员还有顾虑,郑吉平记得,李伯祥就曾问他,真的能演?
  被点名批评差点就夭折了
  担心不是空穴来风。“当时我们是一边录制一边在天津电视台播出。”郑吉平介绍,每集大约一到三个段子不等,大约半个小时。先是在天津火了,郑吉平得到的反馈信息很让他兴奋,首先是一些老观众,“勾起了他们对过去相声表演的回忆”,再者是年轻观众:原来咱天津有那么厉害的老先生,这些段子都没听过啊……然而,令录制组意想不到的是,北京某些场合上,传来了一些人对天津恢复传统相声的严厉批评:这是倒退!那些破落玩意是对大众的精神污染!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东西再出现……刘俊杰告诉记者,当时在录制过程中很注意尺度和内容。刘俊杰在现场拿个小本子做记录,“很多老演员、老艺人的段子中,有好多旧时代的东西,容易引起不好的影响,我记录下来,后期播出时必须减掉。”像《抡弦子》《反七口》等段子,再次被提及是讽刺残疾人、拿伦理找乐。“我们干脆紧急召集专家、学者以及人民日报、天津日报等媒体,大家一起讨论传统相声。”结果,天津录制传统相声被认为是一项“功绩”,结论是:原汁原味展现了传统相声的深厚底蕴,折射几十年前市井人文景观。观众也发现,再次播出集锦片头也出现了“糟粕和精华并存”“展现相声技巧”等说明文字。
  第一卷集锦一共有49集近百段,现在舞台上屡见不鲜的《口吐莲花》《闹公堂》《大上寿》等诸多节目,当时让观众们算是大开眼界了。“之前,大家都不认识田立禾老师,一段《抡弦子》,让人记住了。《武坠子》让观众看到,魏文亮的传统活儿功底,同时,顺带着也让魏文亮的姐姐魏文华再次出山,姐弟搭档《汾河湾》笑声不断……”郑吉平如数家珍,火了段子火了演员。“两卷集锦中,段子90%以上是第一次出现在电视中,绝大多数‘鲜为人知’,演员岁数最小的50多岁,最大的已近耄耋。每一个来录制的演员都有几十年的舞台经验。”在这第一卷集锦问世之前,对于相声只有俗称“四大本”的四卷文字版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,而文字版和演出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,裉节、尺寸、表演,不是仅从文字就能体会的,集锦则是一个活范本。1996年,郑吉平带着第一卷《中国传统相声集锦》参加了当年第二届中国电视节,这套节目归于“系列经典性文艺专题片”。“北方诸如北京、河北、东三省这些省级电视台都购买了版权,令我们感动的是,当时作为市级台的扬州电视台也买了我们的片子,他们说,天津做的这套东西专业、权威,我们不但要播出还要作为资料保存。”有人让刘俊杰也录几段,他连连摆手“不敢不敢”,联系北京演员是通过李金斗,也有人说,斗爷也录几段吧。“找乐?我的传统相声都是跟这些叔叔、爷爷们学的。”李金斗说。从第二卷开始,除了京津地区外,武汉、南京、济南、合肥等地的老演员也会集到天津来,这些宝字辈、文字辈的老先生们,所展现出来的亢奋状态让摄制组始料未及,刘俊杰说,当年真的安排医护人员时刻在现场准备着。表演欲望被压抑太久了,当年闯江湖跑码头的“把杆活儿”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人一起靠边站。在征求这些老先生要录制的节目时,大家列出的单子居然几乎没有重复的,这也让郑吉平和刘俊杰放下了心。“师父苏文茂告诉我,过去大家都相互知根知底。”
  在茶馆里开始的相声演出
  除了1997年录制集锦,在1999年,张永熙在郑吉平的邀请下为天津广播电视音像艺术开发中心的《逗你一笑》栏目录制了大量小段。后来大家看到还留着“长发”的郭德纲的几个小段,也正是在个栏目中录制的。郑吉平说,因为多种原因张永熙“有几段至今还在资料库里”。遗憾不仅在张永熙身上,还有几位老艺人、老演员最终和录制工作失之交臂,比如连笑昆,因为孩子病了脱不开身,还有武汉的康立本,“我们在武汉已经谈妥了录制的节目以及来津事宜,但我们先期回到天津却接到了康先生去世的噩耗。”
  1997年下半年,第二卷《中国传统相声集锦》完成录制,共89集169段。集国内最优秀相声艺术家于